管理、人性、财富、家学就看《资治通鉴》
内部资料领取方式在文末
回复【4】了解社群
《资治通鉴》第七十二卷 魏纪四曹魏·魏明帝青龙二年(甲寅,公元234年)【原文】吴诸葛恪以丹阳山险,民多果劲,虽前发兵,徙得外县平民而已,其余深远,莫能禽尽,屡自求为官出之,三年可得甲士四万。众议咸以为:“略”皆以为难。恪父瑾闻之,亦以事终不逮,叹曰:“恪不大兴吾家,将赤吾族也!”恪属盛陈其必捷,吴主乃拜恪抚越将军,领丹阳太守,使行其策。【解析】吴国诸葛恪因丹阳山路程险阻,山民又多强悍,虽然以前出征讨,只是空得一些外县的平民而已,其余都藏在深山远谷,不能全部擒获,便多次请求到当地做官让山民出山,保证三年可获得士兵四万。大家都认为:“略”大家都认为很难。诸葛恪的父亲葛谨听到后,也认为事情最终办不到,叹息说:“诸葛恪不能使我家兴旺,终将使家门败灭!”诸葛恪一再说他必能取胜报捷,吴王于是任命他为抚越将军,兼丹阳太守,让他按自己的计划行事。【解析】三国时候,诸葛家族在魏蜀吴都有人。在蜀汉的诸葛家,巅峰是诸葛亮,在曹魏的则是诸葛诞,而在孙吴这边,把诸葛家带向巅峰的则是诸葛恪。要论辈分关系,诸葛恪应该叫诸葛亮一声叔叔。按理来说,孙吴诸葛家这边有诸葛恪把家族带向辉煌,但诸葛恪的父亲却对诸葛恪并不是很看好。其中缘由就在上面这段材料中。魏蜀吴三国,除了要相互提防之外,每家都有自己要对付的少数民族。曹魏要对付鲜卑、匈奴等,蜀汉则要对付南中的少数民族和羌人、氐人,孙吴则要对付如五溪蛮、山越、丹阳等少数民族。自打孙吴建立之初,就频繁对山越等少数民族剿抚并用,成效也颇为显著,孙权也借者打击这些少数民族扩充补充部队。但对于山越少数民族的政策,孙吴下面江东士族其实并不感冒。盖因为,这些地方以山区为主,并未开发,能够耕种的土地极其有限,发兵去打这些人属于浪费钱,自然不被他们所看好。战争是政治的延续,而政治则是经济的体现,所以说政治经济向来不分家。底下的江东士族如此态度,孙权也不好多说什么,直到诸葛恪的出现。吴诸葛恪以丹阳山险,民多果劲,虽前发兵,徙得外县平民而已,其余深远,莫能禽尽,屡自求为官出之,三年可得甲士四万。诸葛恪非常积极的提出要对丹阳山民采取积极政策,争取收编并从中征调士兵,孙权画了一个大饼。孙权很心动,但底下人并不认可,理由也说了一大堆,这里就不具体分析了,上面已经说了就是没好处。总之,整个朝堂对于对丹阳山民政策调整持反对意见。按理来说,一个人想要做事,可遇到如此大的阻力,多半会算了。但诸葛恪这个人比较头铁:恪属盛陈其必捷诸葛恪极力劝说孙权,让他试一试搞一搞,孙权同意了诸葛恪的做法,并且放手让诸葛恪去试。权拜恪抚赵将军,领丹杨太守,授棨戟武骑三百。只用了三年时间,诸葛恪的成绩就非常漂亮,收编数十万人,招募丹阳人的部队4万左右,正好应验了当初诸葛恪所规划的样子。如果故事只到这里,不过是一个有理想能坚持自己的青年,通过自己不断努力终于成事的励志故事。但如果你把最初诸葛恪父亲诸葛瑾对诸葛恪的话再看一看,你会发现这事不简单。当初诸葛恪坚持要调整对丹阳的策略,其父亲诸葛瑾也认为这个太难实施不了,于是说了这样一番话:恪父瑾闻之,亦以事终不逮,叹曰:“恪不大兴吾家,将赤吾族也!”把时间拨快20年,因为诸葛恪,诸葛家被夷三族,似乎诸葛瑾有先见之明。所以,要把诸葛恪力推调整丹阳策略、诸葛瑾的预言以及孙吴诸葛家被灭连起来,你会发现诸葛恪如此结局并非没有道理。首先,与人相对,不知统战。诸葛恪提出丹阳政策的调整,大多数人都反对,说明集体共识是如此。面对集体共识,诸葛恪选择的是硬刚,不管你们同不同意,反正这事我就是想干,你们什么意见我无所谓,只要领导孙权同意即可。道理是没错,但问题非常大。人只要做事,尤其是事情越大,必然反对越多。因为有反对的人存在,你就不干,那也是不可能的,你把反对的人都搞掉,也是不可能。反对的人你不能无视,反对的话你也不能不听,因此需要统战。诸葛恪应该做的事去找这些人沟通、交流、说服,做思想工作,争取把大多数人都给说服了,这样才是正途。但诸葛恪并没有。而政治上不知道统战、不知道妥协、不知道交换的人恰恰是走不远的。看似繁花似锦,其实烈火烹油。其次,功成名就,反成偏见。人的自信怎么来的?是通过一次次的成功铺垫累积起来的。为什么诸葛恪建议如此坚决的调整丹阳政策,面对众多反对视若罔闻?个人认为,诸葛恪骨子里可能就压根看不起那些反对的人,认为这些人庸庸碌碌之辈而已。而到了诸葛恪把丹阳搞定,在如此成果面前,更是对诸葛恪认知进行了一次夯实。这会给他三个错觉认知,大多数人都庸庸碌碌,只有自己看得清楚有远见;大多数人的意见不可取亦不可信;只要自己想干,强行干下去成功了自然能让别人闭嘴。这就感觉就好似,你拿锤子砸东西,用顺手就会越用,越成事就会越觉得用锤子有用。这就是行为认知的的强化过程。人都是如此,关键是你强化的是什么,诸葛恪强化出来的是偏见。最后,独断专行,难以容人。诸葛恪的这种偏见或这说倾向,让他在孙权死后执政东吴时期体现的淋漓尽致。之前提到,作为政治人物、上位者,并不因为你在那个位置就能你想怎么样就如何,往往需要妥协、统战其他的派系、人物势力,这样才能够求同存异稳定内部,形成大势。但诸葛恪这种性格偏向,显然不可能如此。也正是如此,为诸葛恪后来被杀、族灭埋下了伏笔。所以,你说诸葛瑾当初的预言,也算是说准了。古语说,知子莫如父,大抵就是如此吧。可惜,诸葛瑾是看准了,却并没有如春秋晋国智果一样的远见把一只族人给迁徙出去。【闲扯】诸葛恪很有才华,但因为性格上的问题,造成他最厚的悲惨结局。古话说,德不配位必有灾殃,这话再延伸一点,德不配才亦有灾殃。一个人有才,但并没有相应德行去驾驭,也是容易出事的。诸葛恪这事,虽然材料并没有到他出事那个时间点,但也足以给人敲响警钟了。有才华、有本事的人,毫无疑问能够成就一番事业,但若从为人处世的角度来说,这种人也容易出问题。和上面提到的对诸葛恪认知的夯实一样。有才华、有本事,会在一次次的成功中会不断的夯实自己认知、做法就是对的感觉。因为自己有才华、本事,容易忽视他人的想法和感受,或者是容易失人心。其造成的问题并不是立即出现,而是会累积,前期或许没什么,甚至你会因此成功起势,可越往后,伴随参与事情的复杂度、规模提升,风险也不断提升,总有一天会爆炸。前几天写的文章,寒门贵子,最容易栽跟头的地方!不是资源机会,而是心态心境。有网友问我具体的心境心态是什么?今天简单讲几个。第一,谦卑。你有本事,但永远有人比你更厉害。要常怀谦卑之心,见贤思齐,不要觉得自己多牛逼厉害。其二,敬畏。你能成事,也不过是顺应了天道规律。要常怀敬畏之心,追寻规律本质,不要觉得世界就应该围着你转。其三,和气。你能去多高,和你能力有关,你能走多远,和你能够获得多少人支持有关。不要觉得自己强就能无视别人,善于团结他人,妥协共赢才是成事亘古不变的法则。寒门子弟亦或者普通人,资源、机会什么都缺,如果懒,则啥玩意都没有。
破局之道在于自身,以倍于常人的努力、忍受常人所不能忍受,才能增自身才干。
可若普通人跨过了这个门槛,有了一定才干,真正的考验才开始。
因为这个时候,拼的是心性了,前者尚且有人教,而心性只有自己悟,就算别人交给你,你自己不走一遍、趟一道,你也无法理解。
所以就如标题所说:
有才的人全败给“傲”,平庸的人皆输在“懒”!
星球已经运行一年了,马上到期的朋友可以通过这个优惠进行续费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